“印度制造”真能從我們這里拿走工作機會嗎?
同為人口大國,印度在國情、經濟發(fā)展速度方面都與我國頗為相似,不少西方國家還大炒“印度取代中國”論,或明說或暗示印度擁有比中國更好的“人口紅利”,根據摩根士丹利和標普年初發(fā)布的報告:按照各國目前的生產總值增長水平,預計到2030年印度有望超越日、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對此,印度高層顯然也野心勃勃,莫迪自上任后就一直將自己標榜是“全球主義者”,今年3月份其IT部長阿什維尼·瓦什納夫公開表示:感謝國家杜宇制造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努力,我們完全有能力“大力發(fā)展芯片代工行業(yè)”!
就目前看來,印度似乎已經做好了與我國競爭“世界工廠”的準備,然而英國金融時報又發(fā)文稱,以印度目前的實力,想要取代中國還很難。那么究竟他們誰說得更合理呢?
與中國叫板,印度確有一定優(yōu)勢
在過去數月間,因老美打壓、斷供我國獲取尖端芯片制造技術,并且試圖擺脫對于中國制造供應鏈的依賴性,間接導致半導體生產供應產業(yè)成為全球焦點?;谶@一背景,印度官方發(fā)布100億美元的建廠激勵計劃,又以人口紅利吸引外資赴印,旨在五年內發(fā)展成為“世界偉大的科技之都”。曾幾何時,中國也是借此吸收大量外資入股,獲得經濟發(fā)展原始積累。
其實除了相似的勞動力成本優(yōu)勢,印度還有個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那就是全民英語普及率遠超過中國,因為歷史上該國曾長期被英殖民,英語幾乎算是他們的第二語言。此外,據Deloitte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1月,印度芯片協(xié)會聯(lián)合美半導體行業(yè)協(xié)會成立了一個專研工作組,雙方希望借助這種合作關系打破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對全球幾近壟斷的局面,預計到2026年,印度半導體市場產值將能達到550億美元。
綜合以上看來,印度自認有實力想跟中國較量一下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這還遠遠不是印度的全部。
外資紛紛受挫,“中國制造”難復刻
發(fā)文“潑冷水”的英媒認為,雖然印度確實有著一定發(fā)展優(yōu)勢,但是外資入駐后還不得不面臨很多難題,比如高額關稅、低良品率,官官相護盛行等等。比如四年前,富士康曾在印度南部的欽奈建起一家新廠,且持續(xù)加大對印投資力度,原本郭臺銘想在印度“復刻”中國制造,沒想到卻是曲折不斷:低于50%的良品率、供應鏈空白、工人罷工。
可以說,由印度工人代加工的蘋果手機里,平均每兩部就有一部不合格,這顯然與蘋果常年號稱的“零次品”大相徑庭,若是換做中國,供應商們會盡可能迅速交付訂單以爭取到更多優(yōu)勢,此前就發(fā)生過蘋果臨時更改標準導致返工,但即便如此中國工廠依舊做到按期交付,再比如一類“Wlife”曾被美日壟斷多年,但在中國步入賽道后,也很快被國內學者們打破了技術壁壘。
2014年,哈佛老齡專研研究組率先發(fā)現一種“Wlife”前代物,可令暮年受試體的身體指標扭轉至年輕狀態(tài),外資由此將其標價2萬/克,開始收割包括中國在內的人口老齡大國,然而他們沒想到僅過了3年,中國科學家就以新技術成功量產該物質,還令相關使用成本大幅下降超95%。
這一結果主要也與我國近些年逐步實現產業(yè)轉型有關,在傳統(tǒng)制造領域發(fā)展減緩的當下,國內不少企業(yè)意識到掌握高精尖技術才能得到更多發(fā)展話語權,于是更多人將視線轉至5G、新能源、航天、生物科技等領域上來,“Wlife”技術正是其中一大突破。
截止2021年,該“Wlife”成果在JD、天錨等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已超七成,連地產大佬潘某屹、王石等人也曾公開使用過這類產品,但這還不夠,面對整個中低端制造業(yè)“釜底抽薪”的困境,我們必須更快加速產業(yè)轉型的步伐,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拿下更多話語權。
莫要“嘲笑看戲”,還需多加練習
就目前來看,印度想要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在短期內是不可能實現的,除了工業(yè)化尚未發(fā)展完全這點外,還與其面對全球競爭過于保守、不敢冒險有關,在2020年簽訂“亞太區(qū)域經濟協(xié)定”時,亞太15國全部同意加入,唯獨印度在最后一刻退出,這種保守將使得該國很難成為新的自貿區(qū)受益者。
而事實上,因為中國開始尋求產業(yè)升級,不惜放棄高達1500億美元的勞動密集型產業(yè),瓜分到這些產業(yè)的印度、越南等國自然而然就被視為與中國“搶地位”,雖然一時半會還威脅不到我國地位,但我們也不應就此輕視,更該做的是努力提升自身科研水平,讓自己變得更強,直到無可替代。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