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正在顛覆通信 華為準備好了嗎?

最近幾年,由于華為手機非常成功,很多科技圈之外的朋友誤以為華為就是做手機的。其實,華為最大的一塊業(yè)務還是面向運營商的電信系統(tǒng)設備:華為2015年的3950億元營收當中,運營商業(yè)務占到了59%,仍然是最大的業(yè)務板塊。

2015年,華為的運營商業(yè)務的營收增長了21.4%,而且在幾年前就超過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梢哉f,如今的華為在CT(通信技術)領域已經是一覽眾山小的位置。

可是,事情往往就是那么的奇妙,尤其是在科技圈里;當你當上老大、天下無敵的時候,往往也就意味著可怕的敵人從你看不見的領域冒了出來。當年微軟在軟件領域打遍天下無敵手、見誰滅誰的時候,卻不料從軟件之外的互聯(lián)網領域冒出了一個谷歌,差點顛覆了微軟的江山;諾基亞成為全球手機老大、不可一世的時候,卻沖出來一個沒做過手機的蘋果,逼得它最后只能賣身微軟……

如今,在運營商或者說電信系統(tǒng)設備這個領域,華為已經沒有了對手,但是新的對手卻從其他領域冒了出來:如果老冀說未來亞馬遜、谷歌會成為華為的競爭對手,你相信嗎?

這是因為,ICT(信息通信技術)正在干掉傳統(tǒng)的CT(通信技術)??赡芎芏嗳寺犕昀霞降恼摂噙€是一頭霧水,下面老冀就舉發(fā)表在華為心聲社區(qū)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華為人是這么說的:

2016年5月18日,當地時間晚23點,印尼第二大運營商XL辦公室,一片寂靜。“有用戶上線了!” 突然躥出的一聲歡呼,掀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這意味著華為Cloud EPC(云化4G核心網)全球首個大網商用搬遷正式拉開序幕,同時也向業(yè)界宣告了NFV(網絡功能虛擬化)大網商用時代正式來臨,奠定了我司Cloud EPC在NFV領域商用的領先地位。

XL是馬來西亞Axiata集團的一個子網,為印尼第二大移動運營商,全網5000萬注冊用戶。 2014年,為實現(xiàn)CT向ICT轉型,XL發(fā)出了網改標書。最終,我們在多個友商激烈競爭的情況下,以綜合排名第一的成績進入了LTE/EPC投標的短名單,但是還沒有來得及舉杯相慶,項目組卻被客戶緊急通知,所有投標的解決方案必須“上云”,實現(xiàn)NFV商用。

云不云化有什么不同?長期以來,設備供應商主導的設計開發(fā)模式都是自己的專用硬件加專用軟件,就如使用蘋果的手機只能用蘋果的系統(tǒng)一樣。進行云化后,軟硬件可解耦,運營商可以使用通用服務器來安裝不同廠家提供的軟件。而且傳統(tǒng)的核心網設備容量有限,我們看到的就是一排排機柜,需要更大容量時,再人工加一排機柜。但云化之后,這些機柜都變身為“液態(tài)的機器人”,是可以自由變形、彈性伸縮、隨時流動的。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再也不存在容量不足的問題了。這樣一來,原來固定的結構,現(xiàn)在都消失了,所有的數據都在“云”上跑。

客戶的需求是急迫的,但對供應商的我們來說,卻不太美好,我們面臨著太多的“短板”:當時我司EPC在XL幾乎無份額,而EPC云化解決方案尚處在實驗局階段;很多特性的交付方案還是一線人員通過和客戶不斷交流,再和研發(fā)工程師反復討論對齊后動態(tài)集成完成的;不具備發(fā)貨條件;沒有成熟的產品……無論是我司還是友商在全球都沒有規(guī)模商用NFV的先例。

友商X因答復暫不支持云化而被淘汰出短名單,我們別無選擇,而且這是一次突破運營商EPC市場的絕佳機會,我們沒理由放棄,必須硬著頭皮“上云”了。面對6個月的交付工期,服務客戶的接力棒傳遞到研發(fā)人的手中,我們要快速拿出質量過硬的軟硬件產品,滿足交付的需求。

NFV的本質就是架構,架構直接決定了產品的競爭力。這意味著我們要搭建一個新的架構,新的平臺。但會存在不少技術盲點,需要在設計中、問題探討中,不斷去深入。尤其是性能規(guī)格設計和攻關,涉及面廣泛,簡直沒有邊界。而且,大部分系統(tǒng)架構師都是第一次介入設計,不了解虛擬化、云這些概念。

“剛知道VM,又來一個SPU,還有RU;前幾天還叫NLS的,過幾天又叫VNFC了……”不懂就學,找人問找資料學,整個設計部掀起了學習的熱潮。學起來之后,大家才知道,這次架構設計、平臺切換,變化可謂是天翻地覆。

但計劃不等人,我們沒有時間慢慢前行,從開始學習到完成設計輸出,只有短短的2個多月時間。最痛苦的時候往往成長最快,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產品線同仁的通力合作下,Cloud EPC版本如期發(fā)布,研發(fā)進度沒有成為項目的瓶頸。

面對電信運營商的ICT轉型需求,華為顯得非常生疏,最后使出了洪荒之力,才得以涉險過關。問題是如果電信運營商能夠找到更快速、更低成本的ICT解決方案的話,他們還需要華為嗎?

事實上,很多歐美運營商已經在這么做了。2012年底,13家歐美主流運營商成立了NFV標準組,開始了電信業(yè)務承載平臺的云轉型。其中最激進的是美國電信運營商AT&T,已經構筑了一個通用NFVi硬件平臺,將硬件服務器與傳統(tǒng)的通信業(yè)務軟件解耦和,而從2016年開始將原先的各個通信業(yè)務軟件云化并遷移到這個平臺,今年還計劃將把包括核心網和計費系統(tǒng)等最關鍵的應用也遷移到云上。

過去,大部分電信運營商都是重資產模式,要投資建設無線基站、傳輸、數據中心。而如今,德國最大的運營商德國電信卻并沒有再做大規(guī)模投資,而是只建了個機房,只提供機架和電源等資源,通過引入亞馬遜AWS等互聯(lián)網云服務商一起來運營。

ICT模式對于習慣于傳統(tǒng)CT模式的華為的商業(yè)模式將是一個巨大的打擊,讓我們看看兩者的區(qū)別:

從上表可以看出,CT時代的華為已經習慣于為電信運營商定制設備和軟件,從而獲得較高的利潤。當電信運營商轉向ICT模式,將所有專用的通信業(yè)務軟件解耦之后,他們也就不再需要華為所提供的昂貴的硬件和軟件,而只需要采購廉價的通用服務器,配合各種開源軟件就能滿足業(yè)務的需求了?;蛘咚麄冞€可以像德國電信那樣更進一步,連通用服務器都不需要買了,而是與互聯(lián)網云服務商合作一起經營業(yè)務。

如果在這種愿景實現(xiàn)之前,華為的運營商業(yè)務不能順利轉向ICT模式,就會面臨崩盤的危險。但是,由于長期習慣于高利潤的CT模式,已經形成了路徑依賴,轉型又是何其難也。

在華為的心聲社區(qū)上,已經有很多華為員工對于向ICT轉型不力的擔憂,老冀隨便摘取幾個:

“電信業(yè)轉型了、軟件化了,我們的專家卻沒有作相應的轉型,開發(fā)的東西還是電信的思路,以性能和可靠性為最主要的目標,而不是IT業(yè)最看重的自動化?!?/p>

“我的感受是,華為說要轉型搞IT,其實整個公司內部是CT思想為主?!?/p>

“運營商BG和企業(yè)BG都在做云,兩個BG在界面上不僅存在一定的競爭,而且運營商往往自己也搞不清楚云的發(fā)展方向,而AWS/GOOGLE等比客戶更加懂云,所以跟對手比較起來,運營商BG的人每每講到云的時候,就顯得很膚淺了?!?/p>

“ICT融合,本質上應該說是IT吸收CT或者CT被IT融合,CT本身對IT不是對等的技術。華為在CT領域非常成功,就如下圍棋,我們有一大堆九段高手。但是IT可以比喻為下象棋,我們的圍棋經驗有些是有用的,但是有很多是不適用的,但是作為圍棋高手也變得有些傲慢,覺得象棋很容易,用下圍棋的思維去下象棋,下不好很正常。”

“公司引導的ICT及數字化轉型等宏觀話題往往可以引起客戶的興趣,但公司缺乏后續(xù)可執(zhí)行的落地解決方案,沒有相關落地的策略和具體產品來支撐,往往長期停留在概念和愿景的層面?!?/p>

其實,企業(yè)要革自己的命,肯定是最困難的事情,尤其是在企業(yè)最成功的時候。如今,華為已經到了這個階段,它必須盡快完成這場ICT的革命。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02-10
ICT正在顛覆通信 華為準備好了嗎?
如今,在運營商或者說電信系統(tǒng)設備這個領域,華為已經沒有了對手,但是新的對手卻從其他領域冒了出來:如果老冀說未來亞馬遜、谷歌會成為華為的競爭對手,你相信嗎?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