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凱旋“形式烏托邦”:縮影中國藝術三十年

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三十年,在任何一部簡史性的文獻中都需要用厚如磚塊的份量來表達,而在這場形式的烏托邦里,卻被舉重若輕地簡化為三段“形式”的發(fā)展軌跡。

藝凱旋群展“形式烏托邦”中間展廳

9月26日下午,藝凱旋群展“形式烏托邦”如期開幕,由何桂彥策劃的該展從藝術中的“形式”入手,以時間線性拉出一條軌跡,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概括為三個專題“理性與意志”、“ 反形式的形式”、“ 日常與觀念”,分別展出1980年代、1990年代、2000年之后三個時間段中在形式語言上具有代表性的14位藝術家的代表作。

藝凱旋群展“形式烏托邦”中間展廳

視頻播放譚平繪畫過程“理性與意志”專題中主要探討1980年代中期的形式與語言問題,在朝戈、丁乙、舒群、王廣義、王魯炎的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藝術家用表現(xiàn)自我價值的非常個人化的繪畫形式語言對當時集體意識的批判。而在“反形式的形式”專題下,1990年代藝術家劉文濤、孟祿丁、譚平、楊黎明、朱小禾的作品中,形式則成為了觀念的外殼和附屬品。“日常與觀念”中,我們則能從2000年以后的藝術家陳文驥、陳彧君、劉剛、王光樂的作品中,看到新一代的中國藝術家將中國哲學、審美和文化經(jīng)驗以日常的方式帶入繪畫形式中,從而形成一種更加儀式化也更加本土化的繪畫形式。丁乙 《十示2002-12》 140×160cm 布面丙烯 2002

王魯炎 《被鋸的鋸D13-02》、《被鋸的鋸D13-01》250×250cm 布面丙烯 2013

譚平 《穿越》 200×300cm 布面丙烯 2014

孟祿丁 《元速》200×200cm×2 布面丙烯 2009

但簡單的“形式”并非“形式烏托邦”展覽關注的重點,表象的背后,是不同的歷史時期與藝術情景中,藝術家們自身或時代藝術觀念的變化與衍生,藝術家如何在形式中注入理想和觀念,才是展覽重點討論的內(nèi)容。而在策展人何桂彥看來:“中國的當代藝術缺乏一個現(xiàn)代主義的文化傳統(tǒng)。換言之,形式的變革既不能納入美術史的敘事,也不能提升到現(xiàn)代主義文化的高度,形式最終只能成為社會學敘事的附庸,而不能真正彰顯自身的內(nèi)在價值。”所以這場對過去三十年當代藝術的縮影被何桂彥稱為是“烏托邦”,因為,“對于中國當代藝術而言,現(xiàn)代主義還是一項未完成的工程。”

陳文驥 《3+1》 80×80cm×4鋁塑板上油畫 2014

王光樂 《壽漆131116》 114×116cm 布面丙烯 2013

劉文濤 《無題》200×300×25cm 布上素描 2013

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29日。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nèi)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nèi)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chǎn)權或存在不實內(nèi)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nèi)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5-09-28
藝凱旋“形式烏托邦”:縮影中國藝術三十年
關于中國當代藝術的三十年,在任何一部簡史性的文獻中都需要用厚如磚塊的份量來表達,而在這場形式的烏托邦里,卻被舉重若輕地簡化為三段形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