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的國產手機界絲毫未有“冬藏”的冷清。昨日,酷派高管獨立“出走”成立新品牌,并大呼“我們要利潤”。微軟、諾基亞、愛立信等廠家或將把小米、魅族等國產“新秀”告上公堂;聯想、小米、華為等廠商業(yè)績大增的同時,國產手機卻傳來“大盤”暴降的噩耗。風起云涌間,一場國產智能手機的激烈“淘汰 賽”已經開幕。
國產手機搶下七成份額
“在網上看到您發(fā)的消息,您那有一臺全新小米4手機?原價回收,現金交易,我現在就能去取。”掛掉電話,許先生開車上路,準備去“收貨”。他在南三環(huán)經營著一家手機回收專營店。第一時間從個人、公司處回收作為禮品的手機,再加價賣出是他的一個重要收入來源。
原價回收,那轉賣還能掙什么錢?
“小米4加價400元現在都有人買,不愁。”許先生不經意地答道。做了1年國產手機回收的他早已輕車熟路。過去,每年蘋果新款手機上市,被哄搶 加價的消息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最近一年,這種情況開始發(fā)生在國產手機身上。從事手機回收5年多,突然在去年開始“轉行”倒騰國產手機的許先生就是個活生 生的例子。
“樓主華為Mate 7手機哪兒買的,我搶了好幾次都沒搶到啊!托一個在華為上班的親戚都買不到。”“今天在地鐵上拿出小米4看新聞,身邊好幾個陌生人問我手機多少錢買的,都說難買,問得我感覺倍兒有面子。”在微博上、手機論壇上,這樣的消息隨處可見。
“國產手機也有今天,總算給咱中國人長臉了。不是只有蘋果、三星才有人愿意加價買啊。”一位運營商人士興奮地對記者說。
今年1至8月,三星、蘋果這兩大外資巨頭在國內市場份額出現下滑,國產手機陣營的提升趨勢則較為明顯。在國內手機份額排名前五強中,除三星外,其它四家均為國產手機廠商,包括酷派、聯想、華為和VIVO,所有國產手機市場占有率達70%。
一面是國產手機“揚眉吐氣”的一機難求、攻城略地,另一面,一個頗為“打臉”的數據卻給了國產手機市場意外一擊。工信部電信研究院最新發(fā)布的研究報告顯示,今年1月至10月,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共2.86億部,同比去年下降25.4%。
過度營銷傷元氣
昨日,國產手機品牌酷派宣布成立新品牌ivvi,由酷派、酷派兩位高管和渠道商三方出資近10億元,原酷派高管將以獨立創(chuàng)業(yè)的形式正式運營這一定位為“年輕、時尚”的新手機品牌。銷售渠道、財務管理均獨立于母公司酷派。
酷派的動作在同行中并非特立獨行。此前,聯想成立以互聯網模式運營的子公司、中興也成立了新品牌Nubia。
“我們不打價格戰(zhàn),我們要賺取更多的利潤!”酷派副總裁、ivvi品牌負責人張光強在當天的發(fā)布會上喊出了一句響亮的口號。
正是這句話,直截了當地道出了以酷派為代表,國產手機近兩年來爭相“產子”的目標——從低價、低端的固有印象中“破殼”解放出來,在爭得市場份額的同時也爭得相應的利潤。
根據今年三星、蘋果二季度的財報顯示,盡管市場份額被國產手機廠商蠶食了不少,這兩家公司的季度凈利潤卻分別高達60.95億美元和77.48億美元,比大多數國產廠商手機業(yè)務全年的營收還多。
除了利潤之殤,過度營銷也成為迅速擴張的國產手機廠商必須正視的問題。“現在還有不用加價就能直接預約成功購買的國產旗艦機嗎?”電子消費愛好者林克無奈感嘆。
接近多名手機廠家生產線的業(yè)內人士透露,為了拼人氣、拼性價比,一些國產廠商在旗艦機發(fā)布時往往公布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但卻在剛剛推出時很難買到現貨。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逐漸學會打營銷牌的國產廠商掀起了用戶火爆的熱情,卻也難免給他們帶來失望和傷害。上市3個月后,就不得不失意宣布降價一千余元的錘子手機就是一個例證。
“專利”恐成內傷
贏了銷量,輸了利潤。為獲翻身,國產廠商紛紛出狠招。小米公司日前18億元投資愛奇藝、購買優(yōu)酷千萬美元股票,試圖在內容資源上武裝自己,以構建內容、硬件“閉環(huán)”,增加用戶黏性。
魅族則開始與阿里云OS合作,并計劃通過與更多互聯網廠商合作,擴大渠道影響力。19日的魅族新品發(fā)布會上,魅族還推出了全球首款正面按壓式指紋識別的安卓手機,并與支付寶、騰訊等合作。
“在整個手機行業(yè)從規(guī)模化生產,轉向精細化、個性化、定制化、多元化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一定會引來洗牌狂潮。”科技評論人士康斯坦丁如是說。
“小品牌都死了!”對于國產智能手機中小米、華為、聯想廠商業(yè)績喜人,而整個國產智能手機市場卻出現下滑的原因,賽諾副總裁孫琦直言道。隨著全 球智能手機日漸飽和、4G新技術代際的更替,那些缺乏品牌影響力、創(chuàng)新研發(fā)能力不足、核心專利儲備不夠、產業(yè)鏈議價權不高的低端廠商難免在“淘汰賽”中出 局。
然而,即便對于小米、魅族等已經成了一番氣候的國產手機廠商來說,這場智能手機“淘汰賽”也必然是場辛苦的硬仗。據科技資訊網站Android Headlines最新消息,微軟、諾基亞和愛立信等廠商或將狀告中國手機廠商小米、魅族等侵犯專利權。通信業(yè)起家的華為、中興此前已經做了大量專利布 局,而小米、魅族則可能面臨棘手的威脅。
- 美迪西穩(wěn)健前行:日常經營如常無重大變動,持續(xù)發(fā)力市場布局
- 諾和諾德7.2mg司美格魯肽獲EMA受理 糖尿病治療再添新選擇
- 艾力斯重磅肺癌新藥伏美替尼片獲優(yōu)先審評 加速惠及患者
- 32個儲能項目6月密集開標 42.58GWh規(guī)模引爆市場
- 科前生物攜手華中農大 重磅簽署專利實施許可與研發(fā)合作協(xié)議
- 蘋果Mac銷量逆勢飆升!Q2全球狂賣620萬臺,同比暴漲21.4%領跑PC市場
- 臺達電6月營收勁增21.2% 創(chuàng)同期新高 電子巨頭業(yè)績爆發(fā)式增長
- 中國量子"冰柜"熱銷一帶一路 核心技術突破打破西方壟斷
- 華熙生物驚艷全球!零缺陷完美通關FDA嚴苛檢查 中國制造再創(chuàng)國際品質新標桿
- 新西蘭AI戰(zhàn)略啟航:全球首個以人為本的智能未來藍圖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