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印度連續(xù)幾番動作,先是印度財團收購蘋果代工廠緯創(chuàng),隨后是計劃沒收小米6.8億美元,這些行動可能顯示出印度的短視,進而對印度制造戰(zhàn)略造成打擊。
印度對中國手機采取措施,已有幾年時間,這兩年對中國手機的打壓更是直接,對中國多家手機企業(yè)采取行動,指責它們在稅務方面存在問題,近期更是計劃沒收小米的6.8億美元,可以看出印度對中國手機的動作相當狠辣。
然而印度頻頻對中國手機采取行動時候,同樣在印度占有大量市場份額的三星卻并未遭到如此大的打擊,這就顯示出印度的做法有失偏頗,然而中國手機對印度制造的發(fā)展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小米手機早在2014年就開始進入印度市場,2017年小米聯合富士康在印度設立工廠,隨即小米就迅速奪下印度手機市場第一名,在小米的影響下,中國手機企業(yè)紛紛奔赴印度并在印度設立工廠。
中國手機在印度開設工廠可謂手機企業(yè)在印度設廠的開端,其實富士康早在2014年就已計劃大舉投資印度設廠,然而此后數年卻難有進展,直到與小米合作在印度設廠取得成功,富士康才在印度打開局面。
與小米合作設廠成功后,2019年富士康開始在印度設廠為蘋果代工生產iPhone,富士康在印度的發(fā)展得到加速,印度制造才算邁出了重要一步。富士康的成功,為蘋果提供了示范,此后蘋果開始推動代工廠赴印設廠。
2020年蘋果另一家代工廠緯創(chuàng)出售了它在中國大陸代工生產iPhone的工廠,全力投入印度發(fā)展代工業(yè)務,這一切似乎都顯示出印度制造開始蒸蒸日上,然而今年以來印度的做法可能終止這一切。
印度如果徹底趕走中國手機,印度手機并無法替代中國手機,當年印度手機曾在印度市場取得不小的市場份額,但是卻迅速被中國手機擊敗,可以想象印度手機離開印度市場更不會是中國手機的對手。
印度財團強制收購緯創(chuàng)更是讓外資企業(yè)看到了印度本土環(huán)境的復雜性,特別是印度財團的貪婪,緯創(chuàng)在印度工廠的員工不過1萬人,這與緯創(chuàng)在中國大陸高峰期擁有的8萬人員工相比可謂規(guī)模小得多,然而印度財團卻不放過,而這些代工企業(yè)在中國的工廠卻一直擁有主導權。
隨著緯創(chuàng)被收購,富士康已感受到寒意,迅速縮減了對印度的投資計劃,其他本來有意進入印度市場的企業(yè)看到中國手機和緯創(chuàng)的遭遇必然會剎車,印度制造基本無法前行,畢竟近幾十年來印度本土并未產生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制造業(yè)。
這一切都可以看出印度的短視,以及印度本土財團的貪婪,這種短視的結果就是印度的出口增速遠低于進口增速,2022年印度的貿易逆差再度擴大到了2700多億美元的新高紀錄,印度制造無法發(fā)展起來,對于中國制造來說當然是好事。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