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AI上的先天優(yōu)勢就是“應用”。應用為王,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實體經濟,繼而從應用走向核心技術、尖端技術,這應該是中國AI的基本發(fā)展路徑。
AI夜不眠 人工智能寫進十九大報告
正在召開的十九大上,對于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工作者來說,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是“人工智能”第一次被寫進了黨代會報告中。在習近平總書記18日的報告中,原話是這樣的:“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fā)展先進制造業(y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fā)展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中國“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著力點。
人工智能寫進十九大報告體現了政府對人工智能發(fā)展的高度重視,而這種重視并非只是喊口號。事實上,今年7月份國務院印發(fā)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就標志著中國人工智能發(fā)展戰(zhàn)略的具體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已經落地,《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指導思想、戰(zhàn)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部署構筑中國人工智能發(fā)展的先發(fā)優(yōu)勢,加快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
中國計劃“三步走” 構建人工智能發(fā)展目標,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論、技術與應用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中心。人工智能核心產業(yè)規(guī)模將超過1萬億元,帶動相關產業(yè)規(guī)模超過10萬億元。
中國為何如此重視人工智能?很簡單,在歷史上,由于種種原因,中國曾經錯過多個科技大變革風口,即便是目前已擁有世界級優(yōu)勢的互聯網業(yè),中國也是后發(fā)先至,從學習模仿開始。但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卻有可能使中國鮮有的占在領路者的位置上,特別是由于前期中國互聯網業(yè)的高度發(fā)展,中國企業(yè)對人工智能產業(yè)的積極投入,使中國在人工智能的科研、工程化、商業(yè)化等關鍵因素中,幾乎沒有出現任何遺漏。
這次,面對人工智能的大風口,中國終于沒有錯過拐點。
與此同時,在企業(yè)界,人工智能的熱潮也正在掀起。不但百度、阿里、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都不約而同地將人工智能視為下一次技術革命的突破點,并投重金加速布局。在巨頭生態(tài)之外,更有大量資金流入AI,尤其是AI與其他行業(yè)的應用結合,中國企業(yè)在這一層面的融資額已逼近美國。清科集團私募通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7年5月,中國AI領域共發(fā)生2218起投資事件,涉及投資金額達668.42億元人民幣。
中國AI崛起,應用場景層面更領先
如果說中國在互聯網領域能與美國相比肩是長期努力結果的話,那么在人工智能領域,幾乎從一開始,中國就被與美國放在一起比較。兩國在AI領域綜合實力上總體相近,而各有所長,并頭大幅領先于德日等第二陣營國家。
具體而言,美國在技術研發(fā)層面略領先于中國,比如芯片等,但從應用層面看,中國則表現突出,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擁有世界級規(guī)模的數據、大規(guī)模的計算和應用場景,中國企業(yè)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上正做的越來越好。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總并非單獨提到“人工智能”這個詞,而是說“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其實指的就是人工智能應用層面。
而人工智能的應用是異常廣泛的概念,它不但是指我們在媒體報道中頻繁看到的無人便利店、無人販售機、無人值守貨架、客服機器人等可見硬件,更多的其實是隱藏在實體經濟的水面之下,比如在中國的金融領域,人工智能正在大規(guī)模落地之中,成為人工智能進入落地應用階段的先鋒軍。
案例:從玖富投資云量看應用場景重要性
在這一背景下,作為AI落地應用的典型案例,近期玖富集團對AI公司云量科技的戰(zhàn)略投資就變得頗為值得關注。
玖富集團是中國最早涉足金融科技的公司之一,成立于2006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首批理事單位,連續(xù)兩年入選德勤高科技高成長中國50強。就在十月份,市場傳出玖富集團已于近期完成數億美元融資的消息。雖然消息未得到官方證實,但對外投資AI公司的消息卻是從官方渠道發(fā)布的。而云量科技(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則專注于人工智能領域,從金融業(yè)起步,開發(fā)基于自然語言交互的智能機器人,并向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提供解決方案。同時,云量科技也在積極拓展汽車行業(yè)的人工智能機器人,是少有的幾家能將AI落地成實際應用的企業(yè)之一。
玖富對云量科技的戰(zhàn)略投資顯現出近期金融科技行業(yè)的一種發(fā)展趨勢,既具越來越重視科技投入,正在向科技公司轉變,而人工智能,又正在成為金融科技的集體主攻方向,不單是玖富如此,百度金融、京東金融、平安金融都是如此。
然而,金融業(yè)與人工智能的結合點到底在哪呢?是幫助銀行門店把柜臺員工都取消,全面實行無人化嗎?或者研究一種算法,使小白也能通過炒股賺錢?
這或許是金融業(yè)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之一,但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卻遠不止于此。如無天才級發(fā)明,靠一項人工智能技術改變一家金融公司的可能性很小,人工智能在金融業(yè)的真正前景其實在于數據、技術與應用場景三大關鍵因素的深度結合,這也是玖富投資云量科技的基礎邏輯。
事實上,從根本上說,這也是中國為什么在人工智能領域能夠領先的原因。單憑技術實力,中國對比德日等國家并沒有優(yōu)勢,但人工智能卻并不是單純靠技術能夠取得突破的,與德日相比,中國有更多的用戶、更大規(guī)模的數據、更豐富的應用場景,這才是關鍵。
在玖富投資云量科技的案例中,云量科增強上了玖富在技術上的實力,而通過與玖富長期積累的大數據及豐富應用場景相融合,人工智能在實際的應用才形成一個閉環(huán)。在AI產業(yè)中,很多人容易忽視場景的重要性,只把計算能力、算法和數據看做AI的核心,但實際上場景甚至比算法更重要,因為數據的最重要來源就是場景,而AI技術的最終驗證也需要在實際場景應用中得出。
以借款業(yè)務為例,在AI出現之前借款是一個存在了千年的行業(yè),在之前的借款及信貸風控審核中,并沒有當前火熱的人工智能,但很多風控流程與審核模型也都支持了信貸行業(yè)長久以來的發(fā)展與運行。AI應用同樣離不開風控審核等具體場景。
AlphaGo對戰(zhàn)李世石(右)
人工智能應該如何落地
事實上,去年AlphaGo擊敗李世石就是數據與場景的勝利。在上一個時代,擊敗人類的是IBM的深藍計算機,但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卻無法應對圍棋,而作為互聯網公司的谷歌則另辟蹊徑,憑借自己的在數據和場景上的特長,依靠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實現了突破,同時也為人工智能拓出新的天地。
就玖富而言,其全平臺用戶突破4600萬,促成交易筆數達到上億級別,豐富的應用場景覆蓋衣食住行,這是玖富應用人工智能的根本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在今年年初,玖富就推出了依托機器學習等學科的人工智能技術及以“火眼分”為核心的決策引擎。而與云量科技合作之后,又順勢推出“股小量”,進軍智能投顧。
隨著通過互聯網渠道的金融服務的崛起,理財門檻越來越低,當前中國正在進入一個理財平民化時期,2016年,中國互聯網投資理財用戶達3.11億人,預計到今年年底,這一數據將達到3.84億,在這個大規(guī)模群體中,“小白”用戶占了多數比例,他們的投資決策水平較低,受主觀情緒影響更大,這使得人工智能在幫助用戶投資方面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智能投顧也成為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領域。
股小量就是玖富和云量科技在這一背景下推出的一款人工智能助手機器人,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自然語言的理解和組合。在股小量與玖富犇犇APP的合作中上線的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基于股價、成交量、宏觀分析等多個維度,為用戶提供7*24小時不間斷客戶服務、資訊服務,同時提供變盤預警服務。實際應用效果顯示,玖富犇犇人工智能助手可以應答90%的常見用戶問題,而變盤預警準確率則達到73%。
智能投顧只是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之一,AI還可以應用在客服中,以取代人工客服,比如即將上線的玖富萬卡人工智能客服,預期將有超過80%的客服信息由人工智能機器人完成;大數據風控是玖富人工智能的另一成果體現。基于扎實的數據技術積累,玖富集團自主研發(fā)了“火眼分”和“彩虹評級”,通過數百個維度評估,動態(tài)定義用戶信用水平。同時通過大規(guī)模并行計算,加快模型的迭代與更新,化靜為動,融合生物學和心理學信息,對用戶行為事實判斷。此舉,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運營效能,幫助玖富萬卡等產品更快地為用戶提供服務,成為產品的“靈魂”。
結語: 在圍繞AI的國際大競賽中,我們應該清楚看到,中國在AI上的先天優(yōu)勢就是“應用”,這種應用優(yōu)勢是建立在中國龐大的互聯網用戶基礎之上,也是建立在中國互聯網業(yè)二十年篳路藍縷、艱苦成功之上,應用就是中國AI的突破口,尤其是對中國的企業(yè)而言,這也是涉足AI的最佳入口。應用為王,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實體經濟,繼而從應用走向核心技術、尖端技術,這應該是中國AI的基本發(fā)展路徑。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