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假期到達尾聲,朋友圈攝影大賽也即將告一段落。家中有貓的同學,想必其點贊數絕對不會遜于各種風景大片。
“年紀輕輕就有貓了”——肯定了貓咪作為當代青年社交資本的絕對地位。毛茸茸的貓咪,正取代西藏大理,成為文藝青年的精神圣地。網友們吸貓的熱情如此高漲,它們的主人是否能因此沾光呢?在全球互聯(lián)網上,許多知名貓咪也正在成為影響力的大V,除了商業(yè)價值之外,貓咪還有“助攻”主人“脫單”的神奇療效。
曬貓,結果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在社交App中放上精心挑選的自拍,是許多人展示個人魅力的第一步。比如流水線式網紅就酷愛背著奢侈品前往ins風場地拍照打卡,粉紅蕾絲黑長直的“好嫁風”也成為相親網站的女性自拍標配,而一個有自己徒步照片的人更容易被認為喜愛戶外活動……總而言之,通過照片了解一個人的個性,是最快捷的社交方式之一。
那么,如果你貼出一張與貓的合影,會對潛在追求者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最近一個社會學調查就顯示,與貓合照的男性在異性戀女性眼中吸引力更低。
研究人員1388名18至24歲的美國異性戀女性,在匿名調查中,她們看了兩個白人青年的單人自拍和與貓咪的合影。
令人吃驚的是,大多數女性認為,抱著貓的男人不太適合約會,因為他們不夠外向,當然也更隨和開放。
與貓合照會削弱男性氣概,更容易被當成朋友而非潛在約會對象。科學家們認為,這與美國文化中更偏好于將男性識別為“狗”,“貓男”與男性化程度關聯(lián)較低有關。而貓有時與女性主人的關系更密切,更多地被認為是女性寵物。
“貓女狗男”這一略顯過時的文化規(guī)范,其影響顯然還是根深蒂固的。此前美國某寵物品牌的一項調查也發(fā)現(xiàn),養(yǎng)狗和約會之間存在正相關,許多人“比想見那個人”更想見到小狗。
喜歡在社交網絡曬貓的男孩子是不是此刻已經“喵”地一聲哭出來了?原來大家都是“葉公好龍”,只想“白嫖”云吸貓,對于接收鏟屎官的興趣并不高漲。
看到這,沒貓的“檸檬精”讀者是不是心理平衡一點了?
寵物,是怎樣成為新社交貨幣的?
當然,只要當事人沒有覺得不好(比如曬貓男孩更不容易約到女孩),那就絕對是一件好事,堪稱“社交菩薩”,以一寵之力愉悅了大家。
不過,我們卻可以在越來越數字化的社交關系網中,看到技術對人的影響和異化,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一些傳統(tǒng)的與刻板印象,也塑造著全新的社交規(guī)則。
就像美國社會更傾向于認為喜歡貓代表內向一樣,如果今天一個人沒有微信甚至沒有手機,遭到懷疑和揣測幾乎就是必然的了?!皶裢蕖边@樣的內容也會被認為是負面的,會導致個人社交影響力下降。約會軟件OkCupid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克里斯蒂安·魯德爾則建議用戶最好不要過長留言,保持在40-50個字符是最容易得到答復的。
對于社會學研究者來說,網絡社交簡直就是一個研究人際關系的數據天堂。其中,曬貓這樣的寵物化社交,同樣是一種“被發(fā)明的交流”。
一方面,寵物變成了一種特殊的“社交貨幣”。人類養(yǎng)寵物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成為談資甚至社交資本,也是從移動互聯(lián)網崛起開始。
許多年輕人在現(xiàn)實中可能并不具備足夠吸引潛在伴侶的現(xiàn)實條件,比如職業(yè)、財富等缺乏比較優(yōu)勢。而如果因為自家的貓主子、狗主子而產出了一張優(yōu)秀的圖片或視頻,就能收獲同樣甚至更多的關注。因此,越來越多的鏟屎官愿意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創(chuàng)造好的內容,積累這種“社交貨幣”,自然也進一步帶動了“云吸貓”“云養(yǎng)狗”熱潮。
此外,網絡生活也導致人類對寵物的迷戀更加強烈。諾貝爾獎得主芝倫茲曾經說過,人類越都市化,離開自然越遠,寵物在生活里的重要性也就增加了。進入移動互聯(lián)時代之后,幾十億人的生活開始在數字世界中展開,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開始被虛擬網絡社交重新定義,獨居比例增大,寵物不僅能以表情包和動圖的形式來提供社交語言的表現(xiàn)力,也開始更多地登堂入室,真正參與到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當中,甚至開始讓主人的個性隱匿起來,以“XX媽/爸/姐/哥”等寵物身份進入社交環(huán)境。
不難發(fā)現(xiàn),寵物化社交,已經在現(xiàn)實和網絡中站成了兩個世界。
狼與貓:社交格局的分野
如果說現(xiàn)實世界是“狼”的世界,領導、家長等無時無刻不在要求個人如同狼、獅子、老虎等猛獸一樣參與社會競爭,時刻保持警惕和沖勁;那么,社交世界就是“貓”的樂園,在這里,吸貓的大眾可以從現(xiàn)實中短暫地擺脫出來,將自己帶入到被保護、被喜愛的寵物身上,感受一種肆意(拆家)的自由,在沒有攻擊性的時間中治愈心靈。
由此也形成了兩種社交模式:
一種是我們熟悉的傳統(tǒng)網絡社交,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等,轉評贊等量化指標督促著用戶時時保持狀態(tài),要曬出自己最佳的一面、最好的狀態(tài)。這種模式讓一些人努力地展現(xiàn)自我,一些人在窺探中變得情緒焦慮。最終的結果就是“網怒癥”,網友們開始抨擊華而不實的ins風網紅,對夸張的炫耀發(fā)言極盡嘲諷。
另一種則是最近開始流行的模糊社交。反省并去掉一些表面式的交流,增強真實性的內容,達成具有情感表達有效溝通。比如Facebook開始取消點贊數的前臺顯示,Twitter 創(chuàng)始人 Dorsey 也在TED 2019 演講中承認,如果再來一次,我不會強調關注數和點贊數……這項功能并沒有給互聯(lián)網帶來什么積極健康的貢獻。這些反省與改變,都是為了削弱普通用戶在社交時會產生的焦慮情緒。不過,上述做法也遭受了一些內容創(chuàng)作者和MCN機構的反對,因為他們需要量化數字來展現(xiàn)商業(yè)影響力。
近幾年,我們鮮少看到什么挑戰(zhàn)巨頭地位的社交獨角獸產品。2019年許多全新產品(如多閃、聊天寶等)都未能讓市場成功記住。答案或許不在外界,而在于始終無法觸動人們對社交領域的全新期許和訴求。
畢竟像貓一樣生活,可能是當代年輕人的終極向往吧。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