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問:智能手機之后,下一個風口在哪里?什么時候會到來?
當5G來臨時,除了智能手機功能將大幅擴充之外,包括頭戴式顯示設備、新型聯(lián)網汽車等用戶體驗都將更好地被實現(xiàn)。也就是說,5G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
美國高通公司工程技術副總裁John E。 Smee博士有著豐富的系統(tǒng)設計和信號處理技術的經驗,他在高通工作15年以上,作為高通研發(fā)團隊中5G項目的工程技術負責人,他對即將到來的5G時代充滿了期待。在此次專訪中,就高通如何觀察5G市場,又如何提前布局5G戰(zhàn)略及相關話題展開討論。
對Smee博士而言,5G令人興奮之處在于,它為新興行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基礎,5G將創(chuàng)造出更多目前尚不存在的全新終端和服務,使未來擁有無限可能。而在前不久CES期間,高通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史蒂夫·莫倫科夫的預測引發(fā)業(yè)界高度關注,他在主題發(fā)言中表示,“2035年,5G將為各行各業(yè)帶來價值12萬億美元的產品和服務;5G價值鏈本身就能單獨產生3.5萬億美元的收入,而5G還將創(chuàng)造出2200萬個工作崗位?!?/p>
作為下一代蜂窩網絡,5G網絡將以5G NR(新空口)為基礎。5G NR是正在進行的3GPP研究項目,確定了基于OFDM的新無線空口標準,它將成為下一代移動網絡的技術基礎。高通正在定義5G NR技術,5G NR憑借媲美光纖的性能降低每比特成本,將使無線寬帶和有線網絡的性能相差無幾,真正達到低時延、高可靠性、安全性的新水平。而高通在進行這些設計時,“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所設計的架構,要能夠滿足三、五年后、甚至十年后將出現(xiàn)的更多新應用的需求,”Smee 博士說:“因為未來會出現(xiàn)比我們預想中更多的應用。”關于5G NR,在去年舉行的第三屆世界互聯(lián)網大會上,高通5G NR原型系統(tǒng)脫穎而出,榮列“世界互聯(lián)網領先科技成果”。2016年7月在上海舉行的世界移動大會上,中國移動與高通首次公開對該5G NR原型系統(tǒng)進行了聯(lián)合展示。作為全球領先無線企業(yè),高通表示未來將繼續(xù)與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各方合作伙伴開展5G技術開發(fā)與測試,確保5G商用網絡的及時部署,推動符合3GPP標準的基礎設施和終端就緒。
此外,關于頻譜的標準化,是否會成為5G普及的挑戰(zhàn)?這對Smee 博士來說似乎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他表示,5G的模式取決于現(xiàn)有頻譜、頻譜擁有方和使用頻譜的運營商,每個國家都有所不同。對于5G將使用什么頻譜以及何時啟用,大家都有不同看法。
“我的看法是,最終每個國家都會使用低頻段和高頻段,甚至是1GHz以下的頻段。例如600MHz、700MHz FDD頻譜,4GHz左右的頻段,以及28GHz或39GHz的頻段”Smee博士說,比如韓國和美國利用28GHz頻段進行5G試驗,中國關注3.5GHz頻段,而日本和歐洲關注低頻率的同時,也正在考慮高頻率5G網絡。
Smee博士解釋,在不同的市場,一些頻譜可能會早于另一些頻譜被使用于5G。隨著技術演進,許多市場最終將充分利用兩類頻譜來滿足通信需求。從試驗和商用角度來看,政府及運營商如何授權和獲得頻譜,將隨著不同國家如何繼續(xù)支持通信基礎設施而不斷發(fā)展演進。
對于布局5G市場而言,Smee博士認為“多贏”將是致勝的關鍵,他相當看重與移動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各大企業(yè)進行合作,例如互相交流與討論未來采用什么方法、有哪些有趣的用戶案例等。他說:“我們與這些公司在許多方面都有技術上的共識”。
當然,5G的時代離我們并不遙遠,根據(jù)Smee博士預估,2019年至2020年,5G就能進入消費市場。
- 劍橋科技:預計2025上半年凈利潤同比增長50.12%至60.12%
- 標準領航·智創(chuàng)未來|中國低空經濟創(chuàng)新應用與標準化推進大會啟幕萬億賽道
- T-Mobile宣布NTN服務7月23日起正式商用 其他運營商用戶也能用
- T-Mobile宣布NTN服務7月23日起正式商用 其他運營商用戶也能用
- TikTok遭遇新一輪監(jiān)管審查
- Meta與英國政府合作促進開源AI模型發(fā)展
- 基于自適應強化學習的智能家居設備調度與能耗優(yōu)化 | 論文分享
- TikTok遭遇新一輪監(jiān)管審查
- Meta與英國政府合作促進開源AI模型發(fā)展
- 如何保護智能家居免受網絡威脅和攻擊?| 實用指南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