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上午消息(岳明)在昨天舉行的“2016未來信息通信技術峰會”上,電子科技大學教授、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少謙在演講中指出,我國在太赫茲通信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太赫茲通信領域走向應用也為時不遠。
所謂太赫茲是指包含了頻率為0.1到10THz的電磁波,適用于從電磁輻射的毫米波波段的高頻邊緣(300 GHz)和低頻率的遠紅外光譜帶邊緣(3000 GHz)之間的頻率,對應的波長的輻射在該頻帶范圍從0.03mm到3mm。
李少謙認為,太赫茲看起來很遙遠,但實際上已經不遙遠,甚至有可能比5G的到來還要提前。比如,日本就計劃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上,通過太赫茲技術實現(xiàn)100個GBPS的傳輸;富士通最近宣布實現(xiàn)了16GBPS的太赫茲智能手機,要在2020年前實現(xiàn)商用。
業(yè)界之所以對太赫茲如何重視,主要是因為太赫茲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場景。比如在在太空通信中,太赫茲通信比起今天的微波通信,在聚焦能力、安全能力更高,又比激光通信的跟蹤更容易,因此全世界很多國家都在發(fā)展太赫茲空間中繼通信。另外,在臨近空間飛行器方面,太赫茲也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當然,不止在這些尖端技術領域,在民用領域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李少謙表示,在太赫茲通信領域的研究,依然面臨著很多技術挑戰(zhàn),最大的一個技術挑戰(zhàn)是從機理、基礎研究到器件研究,再到系統(tǒng)研究。目前,在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等支持下,電子科技大牽頭,聯(lián)合了南京大學、中科院很多高校協(xié)同科研,已經突破了太赫茲通信內的很多難題。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