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17日消息(艾斯)來自市場研究公司IDC的最新報告顯示,電信網絡工作負載的云原生部署將在2024年加速。IDC預測,全球電信云基礎設施軟件的收入,包括虛擬網絡功能(VNF)、云原生網絡功能(CNF)和網絡功能虛擬化基礎設施(NFVI)在內,橫跨四個細分市場(核心傳輸、移動基礎設施、移動回傳、接入網及虛擬CPE),將從2022年的129億美元增長到2027年的273億美元。這意味著在2022-2027年的預測期內復合年增長率(CAGR)將達到16.1%。
目前大多數電信工作負載仍在利用VNF;然而,隨著無線、有線和其他服務提供商將注意力轉向云原生工作負載,IDC預計CNF市場將迅速增長。在今年的預測中,IDC考慮到了最近在電信云中部署云原生、基于容器的電信工作負載的興起和不斷增加的部署計劃。因此,IDC的預測中將云原生網絡功能作為一個單獨的項目列出。
此外,隨著云原生網絡功能的納入和離散突破,IDC了解到對NFVI的影響以及向容器即服務(container-as-a-service,CaaS)產品的潛在轉變,包括基于容器的基礎設施管理,例如Kubernetes,甚至是在裸機或虛擬機(VM)上部署容器的混合部署模型。此外,在云原生世界中,通信服務提供商將推動跨邊緣站點部署網絡功能,同時繼續(xù)在基于通用軟件基礎的水平電信云平臺上管理核心和邊緣站點。
IDC電信網絡基礎設施研究總監(jiān)Ajeet Das表示:“云原生網絡功能的采用正在蓬勃發(fā)展,CNF與虛擬網絡功能一起部署在通信服務提供商基于云的數字基礎設施中,以實現服務敏捷性、更低的擁有成本和網絡的彈性擴展。然而,這些運營商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挑戰(zhàn),包括缺乏云原生編排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內部專業(yè)知識,難以定義和實施全面的安全性,以及管理本地、云端和多云網絡的運營復雜性。”
- 將物聯網與傳統設備集成:改造現有機器,實現智能運營
- 暖通空調和自動化:可持續(xù)業(yè)務運營的藍圖
- 人工智能和云技術助力零售業(yè)轉型:個性化和庫存洞察
- 暴露于風險卻渾然不知?智能建筑需要更智能的風險控制
- 為什么混合分析模型將定義未來十年的商業(yè)智能
- 在數據中心部署液體冷卻:安裝和管理冷卻液分配單元(CDU)
- 存儲架構在環(huán)境影響中的作用
- 如何增強園區(qū)及數據中心網絡穩(wěn)定性
- 醫(yī)療保健軟件的未來:創(chuàng)新、人工智能與互操作性
- 蘋果下半年有望推出18款新品;全球首家具身智能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在杭州正式落地——2025年07月08日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