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網·智能硬件7月6日 幾天前高通發(fā)布驍龍888 Plus處理器,它并沒有帶來大驚喜,相比驍龍888只是頻率稍高。2021年下半年驍龍888 Plus就會進入Android手機。
驍龍888 Plus和驍龍888都是用三星5納米LPE技術制造的,CPU保持1+3+4的架構。兩款芯片都配備Adreno 660 GPU,運行頻率840MHz。簡單來說,當你運行圖形要求高的應用時,基本沒有什么區(qū)別。Plus沒有引入最新的驍龍X65 5G調制解調器,用的仍然是驍龍X60。
那么兩款芯片有何不同呢?主要有兩點。第一點,驍龍888 Plus的Kryo 680主內核(Cortex-X1)運行頻率2.995GHz,驍龍888雖然內核一樣,但頻率只有2.84GHz。相比而言,新CPU的頻率提升5.2%,但使用時可能感覺不到有什么差異。第二點,驍龍888 Plus的AI計算力提升到32TOPS,而888只有26TOPS。這樣的提升有沒有實際意義?現在還不清楚。
2021年下半年,高通的重點應該會放在驍龍895之上,據說它會用三星、臺積電4納米技術制造,性能應該會有較大程度提升。
對于驍龍888 Plus這款新處理器,科技界、投資界并不熱情。為什么呢?具體可能有三個原因:
原因1:迄今為止Plus升級力度最弱的一次
2019年高通曾推出驍龍855 Plus,2020年推出865 Plus,所謂Plus并不是指芯片完成代際跨越,而是只走一半。盡管驍龍888 Plus也是Plus升級,但與之前的升級相比,這次的力度弱了很多。主CPU內核的速度只提升了5.2%,865 Plus卻比865快10%。
原因2:難以與聯發(fā)科芯片抗衡
高通下一代芯片將會引入4納米技術,但臺積電要到2022年才能大規(guī)模量產4納米芯片。去年聯發(fā)科已經超越高通成為最大移動芯片商,在未來一年高通仍然要靠888 Plus對抗聯發(fā)科。
在2020年一季度至2021年一季度之間,聯發(fā)科在移動應用處理器市場的份額從24%上升到35%,高通卻從31%下降到29%。之前聯發(fā)科專注低端、中端設備,但現在開始向高端挺進。
聯發(fā)科頂級Dimensity 1200處理器的頻率比驍龍888高,但價格只有它的三分之一。在許多行業(yè)指標上,驍龍888略勝Dimensity 1200,因為Dimensity 1200是用6納米技術制造的,驍龍888是5納米。盡管如此OEM仍然偏愛Dimensity 1200,雖然性能可能稍微弱一些,但價格低很多。所以從去年年初發(fā)布以來,小米、Oppo、Realme都推出了Dimensity 1200手機。
PC CPU市場也講述著同樣的故事。AMD用更便宜的價格提供與英特爾性能相差不多的CPU,后來英特爾CPU出現制造危機,AMD反超。
我們不能斷言高通會重蹈英特爾覆轍,但是市場份額下滑、技術升級減速的確是不好的信號?,F在芯片供貨仍然緊張,可能會影響明年4納米驍龍芯片推出,如果真是這樣,必然會有更多OEM選擇聯發(fā)科芯片。
原因3:AI有些模糊
高通宣稱驍龍888 Plus的AI計算力達到32TOPS,比前代處理器增強20%。但高通所說的提升相當模糊,只是針對特定任務獲得的,而且是CPU、GPU、DSP、軟件綜合作用的結果,對于個體用戶來說很難復制,可能在日常使用時沒有什么實際意義。高通888 Plus主CPU的提升只有5%,它大力鼓吹AI性能可能是想掩蓋主CPU提升力度小的問題。
除了上述問題,最近還有消息說驍龍888 Plus可能過熱。目前高通的頂級處理器也要求制造商拿出具體散熱方案,使用時間一長就會限速。高通870就是靠這種策略成功的。廠商引入驍龍888 Plus時同樣先要解決好散熱問題。(小刀)
- 全球智能攝像頭市場增速放緩,小米逆勢增長,中國廠商主導新格局
- 飛利浦 Hue 美漲價:關稅壓力下的市場挑戰(zhàn)
- 小米AI眼鏡:科技與生活的無縫連接,1999元起探索未來新視界
- 小米 AI 眼鏡打破常規(guī),驍龍 AR1+BES2700H雙芯方案引領科技新潮流
- 2025惠普商用AI戰(zhàn)略暨AI PC新品發(fā)布,智領辦公新未來
- 智能眼鏡散熱新革命:xMEMS“芯片風扇”來勢洶洶,明年初量產引領行業(yè)新風向
- 揭秘AI硬件新動態(tài):OpenAI與Jony Ive秘密研發(fā)非穿戴設備
- 小米智能門鎖2大屏貓眼版上架:實用又時尚,指紋識別+智能貓眼,價格親民!
- 小米新品米家恒溫電水壺3:實用與設計并存,兼顧溫度與容量,親民價格值得關注
- vivo WATCH 5 eSIM 版即將發(fā)布,專業(yè)網球模式解鎖,運動健康新篇章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