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網3月16日(北京)互聯網時代,網絡視頻從直播室互動發(fā)展到彈幕互動。一直在互動性上有明顯短板的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新性的選擇牽手微信完成互動。昨天央視3.15晚會,當所有人都把目光集中在企業(yè)黑幕的時候,卻忽略微信又一次化身互動平臺,可“微信之重”再次獲得了大型晚會的認可。今年春晚,微信憑借“搖一搖、搶紅包”順利出道。央視3.15晚會,微信不搶紅包搶虛擬座位,借助實時對講和舉報等互動成功亮相。
在經歷了電話互動、短信互動等手段之后,微信互動手段成為電視晚會吸睛新招數。對于微信互動的成功,《極客網》高級編輯張斌認為:“微信憑借數量龐大的用戶、高頻率的用戶使用、多種類的互動形式,讓電視晚會與網絡實現合作發(fā)展,這種合作會逐漸常態(tài)化,最終成為電視晚會新秀場。”
春節(jié)紅包互動--成功的首秀
今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央視摒棄了傳統(tǒng)的熱線與短信互動,特別增設了“秀秀全家福”、“搖搖搶紅包”等線上線下的全民互動環(huán)節(jié)。通過微信等時下新媒體技術手段,嵌入晚會直播的全過程,實現熒屏內外的全民聯歡,成為春晚的一大亮點。
據了解,從除夕20時至年初一0時48分,春晚微信搖一搖互動總量超過110億次;春晚微信祝福在185個國家之間傳遞了約3萬億公里,相當于在地球與月球之間往返370萬次。其中,22時34分春晚搖一搖互動出現峰值,達到了8.1億次/分鐘,讓紅包業(yè)務一度出現癱瘓的極端狀況??梢哉f,微信在春節(jié)一炮而紅,為其他電視晚會和節(jié)目樹立了成功的范本。
如今,電視在年輕人的群體當中的關注度銳減,透過微信等多形式的互動,電視行業(yè)看到了將年輕人短暫拉回電視的希望,那就是依靠微信。
3.15晚會--微信互動的另類應用
2015年3.15晚會上,盡管少了搖一搖的身影,但卻結合3.15晚會的獨特屬性開啟了新的應用形式。
今年,觀眾不再只是坐在電視機前看,還可以隨時與晚會進行互動,創(chuàng)新性的用“搶座位”替代了“搶紅包”。從關注“3·15”晚會微信的網友中抽取100人作為現場虛擬觀眾,出現在屏幕上。這些觀眾可以互動發(fā)言,這讓原本以“嚴肅”形象示人的“打假”晚會更顯親民。
同時,消費者也可以通過關注“2015年315晚會12315熱線”微信公眾號按提示填寫進行投訴舉報。在登錄主界面后,頁面下菜單欄有“我要投訴”、“我要舉報”兩個選項,以此實現舉報。在當晚,微信舉報收獲了熱線舉報同樣的待遇,一樣得到了重視,微信這一新手段同時成為打假利器。從整個晚會的互動來看,與春晚截然不同,從效果來說,微信互動的個性定制優(yōu)勢凸顯,標志電視晚會互動進入“私人定制時代”。
贊助商的新機遇 大型晚會的新秀場
電視晚會選擇微信互動,是一次雙贏的攜手。從央視春晚看,經歷了表現形式單一的硬廣和冠名,爭議頗多的品牌植入。這些形式對于贊助商來說,不但門檻高,而且推廣效果難以評斷。
牽手微信后,今年央視春晚當晚,微信與眾多品牌贊助商派出5億現金紅包。這些派發(fā)紅包的廠商獲得不錯的品牌露出,在紅包傳遞過程當中也傳遞了品牌的影響力,花同樣的錢干了效果成倍的事,贊助商對此評價頗高。
換角度想,微信互動與晚會捆綁之后,晚會在招贊助商時可提供更多的優(yōu)質資源。同時,微信互動因形式多樣而完成方案的私人訂制,最終實現品牌的精準營銷,蟄伏幾年的互動贊助又一次迎來新春。因此,微信互動形式的出世挽救了正在流走的電視廣告預算,對電視行業(yè)也是影響深刻。但又不得不承認,原本屬于電視臺獨享的午餐,不得不讓騰訊參與其中分杯羹,這也是互聯網變革傳統(tǒng)媒介的必然。
互動形式讓電視臺不再壟斷利潤
大型晚會,一直都被央視等大型電視臺所壟斷,而背后所產生的利潤也就順理成章的歸它們獨享。但是,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在逐漸打破。
近些年,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電視的開機率和有效收視率都在不斷下滑,更多的年輕人長時間不看電視,大型晚會只是靠著收視慣性和特殊性而存活。為了能夠延續(xù)自己的“輝煌”,電視選擇了與微信合作,共同在觀眾互動當中尋找新的商機。
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值得稱贊的決定。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也反映出互聯網正在逐步打破原本的媒介平衡,它也不再是那個可以被忽視的小伙伴,正在不斷上位。甚至2015春晚紅包的合作,騰訊一直占有主導地位。由于晚會主題的各不相同,可以預計,在未來將會有更新、更符合現實潮流的形式不斷出現,電視臺壟斷利潤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經歷過春晚、3.15兩次大型晚會的洗禮,微信互動的幾個相關方都嘗到了甜頭,也實現了多方獲益。本著利惠多方的原則,可以預見微信互動將會在不久將來衍生出多種形態(tài),從試驗品升級到晚會新秀場也屬正常。(完)
- 從VTuber到Faceless頻道,AI虛擬角色改寫內容創(chuàng)作賺錢邏輯
- 華為聯發(fā)科專利官司再燃戰(zhàn)火 雙方到底爭的是什么?
- 瑞金醫(yī)院與華為“博士天團”聯手攻堅 煉就頂級病理大模型并啟動開源
- 投行稱英偉達市值將沖擊6萬億美元 AI之外還有機器人萬億市場
- 中國信通院提出AI WAN目標架構,運營商IP廣域網價值變現迎契機
- 5G-A,聯通用AI幫你這么玩兒
- 共建AI時代全球化開發(fā)者生態(tài),華為云持續(xù)加碼海外布局
- 直擊2025 MWC上海:5G-A加速跑,AItoX落地忙
- 行業(yè)熱議“芯片問題沒必要擔心”,背后的AI創(chuàng)新范式已變
- 28歲華裔創(chuàng)建Scale AI,憑什么拿到Meta天價投資?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