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能否成為科研轉化難的“開山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yè)化,是科技發(fā)揮其力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從總體來看,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情況并不樂觀,根據中國科協出版的《2014-2015年度學科發(fā)展報告顯示,全國5100多所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平均完成的科研成果有3萬項,但僅有20%可進行轉化并批量生產,形成產業(yè)規(guī)模的則僅有5%,轉化率遠低于發(fā)達國家。

科技成果的低轉化率已成為制約我國科技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眾多科研成果在形成之后就被束之高閣,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長期且多方面的。

科研成果低轉化率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一、科研院校問題重重

研究所和高校是我國科技的主要力量,絕大部分的研究成果均誕生于科研院校,然而,作為科研成果搖籃的科研院所卻面臨著重重問題。

首先,科研院所缺乏成果轉化的內驅力。現有的評價體系中,經費申請、論文、影響因子、獎項等是評價科研機構或科研人員是否具有科研能力的主要指標,而形成后的科研成果是否轉化或轉化后的情況,均未納入考核指標,對于科研機構或科研人員來說,科研成果的形成就意味著科學研究的完成,絕大部分科研機構或科研人員缺乏科研成果轉化的內驅力。

憑借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醫(yī)學獎的”三無“科學家屠呦呦,是科研院所現有評價體系的真實寫照,雖然她獲得了諾貝爾醫(yī)學獎,但卻曾三度落選中科院院士,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具備”SCI、文章“等職稱評定的”硬通貨“。

其次,科研人員缺乏轉化能力。科研成果想要轉化為產品,首先得滿足市場的需求,但市場的需求是什么卻并不是誰都可以看清的??蒲腥藛T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完成者,在科研領域,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專才,然而當面對市場時,絕大部分的科研人員一籌莫展、手足無措,無法精準把握市場需求,或者出現誤判市場需求的情況,還有一部分人因不懂商業(yè)談判的技巧,錯失轉化機會。

再次,科研成果魚龍混雜。以高校為例,高校中的絕大部分課題或實驗是由經驗尚淺的學生完成,面對“無文章無論文無法畢業(yè)”的壓力,”制造成果“的現象時常有之。

作為另一研究主力的研究機構同樣也存在相同的問題,相比于高校,研究機構中科研人員的研究水平要更為專業(yè)和豐富,然而在面對職稱評定、崗位定級的壓力下時,難免存在湊論文的情況,這種”刻意制造、精心編排“的科研成果何以存在轉化的可能?

二、科研成果轉化本身的復雜性

除了一些無法轉化的”垃圾成果“和一些無需轉化的基礎研究,科研成果轉化的復雜性也是轉化率低的一個主要原因。

其一、轉化難度大。一項科研成果從形成到產業(yè)化,需要經歷理論研究、實踐測試、產業(yè)化三個階段。而實踐測試是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個階段,只有通過實踐測試的檢驗,才可進入產業(yè)化生產,然而對于大部分科研機構來說,他們并沒有足夠的資本和能力去完成科研成果的實踐測試。

其二、轉化耗時長??茖W實驗不可能一蹴而就,一項科研成果的完成可能需要經過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以基因學到育種學為例,大家最為熟悉的莫過于”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研究之路,從研究水稻開始到雜交水稻的問世,整整歷時16年,其耗時之長可見一斑。

其三、轉化的不確定性高。一些科研成果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并不代表在實踐中可以獲得成功,在未轉化之前,誰也沒有把握加以確定,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均可以成功轉化,這種高度不確定性是造成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企業(yè)與科研機構的信息不對稱

科研機構與企業(yè)研究的分離是我國目前存在的普遍現象。雖然學術界與企業(yè)界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系統(tǒng),但科研機構是科研成果的主要提供者,企業(yè)是科研成果的需求者,兩者本應是建立在供求需求上的合作關系。

然而,現實中的科研機構與企業(yè)卻是“你走你的獨木橋,我過我的陽關道”,企業(y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對科研成果有強烈的需求卻不知從何下手,而科研機構定位前沿科學研究,得出的成果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形成轉化難的問題,雙方在需求對接上嚴重失調,是造成科研成果低轉化率的最主要原因。

近年來,為了解決這一難題,國家相繼出臺相關政策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從2015年新修訂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之后,隨后的一年時間里,國家陸續(xù)頒發(f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guī)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等,各地也相繼出臺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各種政策。伴隨著政策的春風,我國科研成果迎來一輪真正的轉化大潮,就目前來看,也初步形成了以下三種模式。

企業(yè)自身進行科研成果轉化

市場上已轉化的科技成果,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企業(yè)自身進行的科研轉化,高轉化率是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一部分大型企業(yè)還會根據自身需要成立研究院或實驗室,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研究院”、英特爾公司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等。

對自身需求的精準定位是這種模式的最大優(yōu)勢,從研發(fā)到市場,從人員到資本,企業(yè)全程把握,科研成果轉化的每一環(huán)節(jié)均有企業(yè)全程參與,轉化率也因此得以提升。

然而,這類模式的最大缺陷是對企業(yè)的綜合能力要求高??蒲谐晒霓D化包括技術、人員、資本、市場等多要素在內的創(chuàng)新與整合,對于一些中小型企業(yè)來說,他們雖然有轉化需求,但其自身并不具備創(chuàng)新與整合的能力,這種模式并不適用,故此種模式只出現在一些大企業(yè)或大集團。

企業(yè)與科研機構的簡單合作實現成果轉化

企業(yè)與科研機構進行簡單的合作,也是科研成果進行轉化的一種常見模式,這種模式里,企業(yè)與研究機構各司其職,企業(yè)精確把握市場需求,研究機構根據需求進行成果研究,研究出的成果最終在企業(yè)里實現轉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是一個雙贏的模式,企業(yè)與研究機構各取所需,雙方的優(yōu)勢特長均得以最大程度的發(fā)揮。然而,這種模式卻存在一定的被動性,受制于專業(yè)化程度,大部分的企業(yè)對科研機構的研究課題、研究深度及研究成果適用與否并不清楚。同樣的,對于科研機構來說,由于缺乏對企業(yè)的詳細了解,科研機構在進行成果轉化時也是“有門無路”。

以上兩種轉化模式,是我國科研成果轉化中一直存在的模式,也是科研成果轉化僅有的兩種模式,由于其使用范圍存在限制,故從本質上并不能根本解決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模式正逐漸形成。

互聯網+開始為科研轉化鑿山開路

日前,我國自然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聯合地方政府、社會企業(yè)、服務機構、投融資機構等120多家單位,結成科研成果轉化的網絡化聯盟,并于同日上線運行其線上平臺“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yè)網”。該聯盟采用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手段,針對近3-5年內可轉移轉化的科研成果、專利、技術等科技服務項目,采用“互聯網+”線上線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新模式,促進科技成果商品化。

無獨有偶,在科研成果轉化的大潮下,一場以“互聯網+”推動成果轉移轉化的行動,正在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yè)間如火如荼的進行,比如君樂寶近期與北京大學、中國農業(yè)大學、北京疾病防控中心等高校與科研機構推出的“益生菌+”戰(zhàn)略……。就目前來看,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進行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正成為科研成果轉化的主流模式,相比于上述兩種模式,其具備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

其一、解決了長期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可轉移的科研成果為依托,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各種技術成果、項目、知識產權、專利等信息經過整合后匯聚于線上平臺,企業(yè)可精準定位符合自身需求的科研成果。同時,企業(yè)面臨的技術難題也可通過線上平臺進行發(fā)布,通過這種方式科研機構可獲得反饋,并根據市場需求隨時調整科研方向,從而避免科研成果的浪費,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也得以保障。

在一定程度上,互聯網+”線上線下的模式打破了研究機構、高校、企業(yè)等單打獨斗的局面,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的模式,科研機構與社會和企業(yè)需求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得以解決。

其二、實現了企業(yè)與科研機構的高效對接。通過線上平臺,科研機構可以向科研成果用戶進行成果展示,并向有需要的企業(yè)提供專業(yè)的咨詢服務,企業(yè)根據需要可與專家實現線上對接,并于線下進行項目合作,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供需雙方實現高效對接。同時,供需雙方可以根據需要進行科研定制服務,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也將大大提高。

除此之外,在互聯網+線上線下的模式下,科研成果的轉化過程更加開放透明,一些有潛力的科研成果,更容易吸引投資機構對科研成果進行投資,科研成果的轉化路徑也得以拓寬。

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一直是我國科研領域的一個短板,不難看出,“互聯網+”線上線下模式的出現,將為我國科研成果的轉化帶來一片生機,作為科研成果轉化”開山斧“互聯網,正在為科研成果的轉移轉化開辟一條可行的道路。

當然,路漫漫其修遠,想要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化科技為力量,除了及時運用互聯網+的模式創(chuàng)新,還需要政府、科研機構、企業(yè)及社會等各方,在政策、資本、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境等方面大力協作,唯有如此,才可走好科技成果的”最后一公里“。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06-08
互聯網能否成為科研轉化難的“開山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yè)化,是科技發(fā)揮其力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