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讓瓶頸不復存在,2019年手機技術就看這些熱點了
文 │ 刀刀琪
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組數據——據IDC發(fā)布的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統(tǒng)計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總體出貨量為14.049億臺,同比下跌4.1%,整體出貨量比2017年大約減少6000萬臺。由此,IDC認為2018年智能手機市場表現為“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年”。而市場之所以疲軟、消費者換新動力也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智能手機自身遇到了發(fā)展瓶頸。
尤其是在技術層面,手機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給消費者帶來驚喜,自然也就不能打破增長天花板。幸好在2019年初,我們看到很多技術熱點輪番初現,給予未來更多希望。能否打破自身發(fā)展桎梏,或許就看下面這些手機技術熱點了。
█ 人工智能大躍進,從嘗鮮升級為日常體驗
在之前,人工智能在手機層面的融入,只是淺嘗輒止。即使在AI美顏、系統(tǒng)處理等方面加入了人工智能元素,但還遠遠沒有提升手機的體驗。換句話說,此前人工智能與手機的融合只是一種“嘗鮮”。不過在2019年,人工智能或許將在手機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
比如在MWC 2019展會上,中興正式發(fā)布Blade V10。據了解,這款手機除了支持AI逆光自拍、AI美顏、AI人像虛化、AI智能場景識別等多項功能外,還帶來AI語音助手、AI人臉識別、AI圖像識別、AI游戲助手、AI智能省電等全方位升級的AI智慧體驗。在人工智能的深度加持下,手機的多項功能已經從嘗鮮升級為日常體驗。
此外,國內人工智能企業(yè)商湯科技在MWC 2019上也展出多種賦能于移動設備的AI技術。商湯科技基于驍龍855移動平臺,帶來SensePhoto AI視頻虛化、AI超分辨率和AI雙攝虛化算法。而在聯發(fā)科技展臺,基于Helio P90芯片的“真AI相機”應用中,商湯科技SenseColor人像留色與SenseAR美體塑形技術在現場也受到關注。
此前,人工智能如何融入手機是“仰望星空”的暢想。而在2019年,人工智能與手機這對“CP”有望實現規(guī)?;涞亍?梢灶A見的是,人工智能在2019年有望真正成為手機的基礎科技力量,并帶來全新轉變。
█ 屏幕更加多元,手機形態(tài)面臨拐點
如果說人工智能是隱藏在幕后的英雄,那么屏幕就是為消費者開拓視野的直接貢獻者。但是在去年之前,手機屏幕的進化速度并不盡如人意——劉海屏充斥于市場中,并沒有給消費者帶來真正優(yōu)質的視覺體驗。
為了讓屏幕成為“主角”,我們看到其正在呈現多元化趨勢。雙面屏、全面屏、打孔屏、可折疊屏幕等百花齊放,展現出全新發(fā)展態(tài)勢。vivo NEX雙屏版、采用雙屏設計的努比亞X,帶來了雙屏思路。而小米MIX 3、OPPO Find X等,則通過升降式攝像頭帶來全面屏概念。至于三星S10系列等,則將打孔屏進行到底。
當然,最受業(yè)界和消費者關注的,則是可折疊屏幕手機的出現。柔宇發(fā)布可折疊屏幕手機FlexPai、小米展示自家的可折疊屏幕原型機、華為發(fā)布Mate X、三星推出自家可折疊屏幕手機……這些都迅速成為關注的熱點。同時,可折疊屏幕手機的出現,也為未來手機形態(tài)的演變帶來更多想象空間。
呈現多元化態(tài)勢發(fā)展的屏幕,讓手機形態(tài)面臨拐點。即使其中有一些屏幕注定會被淘汰,但終究是新鮮的嘗試,將會打破智能手機同質化的桎梏。
█ 攝像頭集團軍作戰(zhàn),拍照能力急速提升
而頗受關注的手機攝像頭,也在2019年迎來全面爆發(fā)。去年下半年華為推出的Mate 20系列采用“一顆閃光燈+三個攝像頭”的“浴霸造型”,就讓人印象深刻。在今年,其他手機廠商也不甘落后。比如售價僅為2999元的小米 9也搭載了三攝像頭,讓多攝像頭成為主流。緊隨其后發(fā)布的三星S10、S10+也以“三攝”,受到不少關注。
但這還不算完,在MWC 2019上諾基亞發(fā)布全球首款后置5個攝像頭的機型。這款名為諾基亞9 PureView的手機,其五顆后置攝像頭都經過蔡司認證,其中2顆彩色鏡頭和三顆黑白鏡頭,且均超過1200萬像素。但是以“花灑”形狀出現,顯得略微有些怪異。
手機攝像頭數量之爭愈發(fā)激烈的背后,佐證出廠商對手機拍照、攝像功能的高度重視。而后置攝像頭數量的快速增加及“集團軍”作戰(zhàn),其實是手機廠商嘗試打破技術瓶頸的一種努力。隨著手機攝像頭數量的集體爆發(fā),手機手機拍照、攝像能力將在2019年達到一個新高度。
我們能夠看到,這些出現在2019年的手機技術熱點都各有特色。在這些前沿技術的共同發(fā)力下,原本已經沉寂很長時間的手機行業(yè),極有可能在2019年打破既有瓶頸,并迎來全面煥新。當然,手機廠商也必須要注意,手機技術進化的本質是圍繞用戶的痛點需求,不能一味地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xié)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