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網·極客說6月6日 今日,在中國移動5G-Advanced雙鏈融合產業(yè)創(chuàng)新成果發(fā)布會上,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副總裁甘斌發(fā)表了“共筑5G演進之路,深化數智社會轉型”的主題發(fā)言。他表示,“5.5G已成產業(yè)共識,下一階段,我們要圍繞領先運營商的需求,共同定義5.5G網絡關鍵特征、網絡部署策略和關鍵產品方向,通過在超大帶寬、上行頻譜重構、ELAA-MM、綠色空口、內生智能等方向持續(xù)創(chuàng)新,構筑“1+1+N”的5.5G網絡,實現泛在萬兆體驗和千億聯接,為規(guī)模商用做好準備。”
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副總裁甘斌發(fā)表“共筑5G演進之路,深化數智社會轉型”的主題發(fā)言
移動通信產業(yè)是提振國家數字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引擎,有助于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和融合創(chuàng)新,聯接是達成這一切的基礎。在5G時代,中國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好的5G商用網絡,在個人體驗升級和行業(yè)數字化均兌現了價值。隨著創(chuàng)新業(yè)務的高速發(fā)展,在5G泛在千兆和百億聯接能力基礎上,網絡能力需要不斷增強,應用場景從5G的三角形到5.5G的六邊形,持續(xù)向數智社會演進。
當前,業(yè)界各方已在5.5G的商業(yè)愿景、標準技術等達成了方向性共識,下一階段,產業(yè)需要圍繞運營商的需求,共同定義5.5G網絡關鍵特征、網絡部署策略、關鍵產品方向,為2025年商用做好準備。
定義5.5G網絡關鍵特征,即泛在萬兆體驗和千億聯接。一方面,5.5G需提供泛在的萬兆體驗,滿足雙向全息通信、XR Pro、3D機器視覺、觸覺互聯網等全新應用,構筑虛擬和現實的橋梁。另一方面,聯接更多的物體,感知到更多的物體,應聯盡聯,應感盡感,應控盡控,把物理世界所有單元反映到數字世界中,使5G時代百億聯接規(guī)模變成5.5G的千億聯接,驅動工業(yè)數智化升級。
定義5.5G網絡部署策略。華為提出了“1+1+N”的5.5G建網理念,即在5G一張泛在千兆基礎網之上,還需要構筑一張連續(xù)覆蓋的萬兆體驗層。同時,為滿足千億聯接,需要支持感知、無源物聯、工業(yè)URLLC等新能力按需疊加部署。
定義5.5G關鍵產品方向。面向2025年5.5G商用,為支撐好5.5G核心特征和“1+1+N”建網理念的落地商用,還需要定義5.5G技術創(chuàng)新方向。會上,甘斌分享了對5.5G關鍵產品方向的思考。
首先,超大帶寬新頻譜是構筑萬兆體驗的基石。為了滿足泛在萬兆體驗的需求,每個運營商需要至少GHz級的頻譜資源。一方面在中頻實現超大帶寬,比如充分利用好潛在6GHz等新頻譜。另一方面是存量頻譜的高效使用,通過重構Sub-3G使用模式,使能高效重耕至NR。
第二,頻譜重構實現上行泛在千兆。為了突破非對稱頻率配置的瓶頸,5.5G需要持續(xù)探索SUL、頻譜池化、全上行等方向,重構頻譜使用模式,實現泛在上行千兆。
第三,ELAA-MM,萬兆連續(xù)覆蓋的必選。為了解決5.5G走向更高頻段帶來的覆蓋挑戰(zhàn),華為提出ELAA-MM(超大規(guī)模天線陣列),走向更大規(guī)模天線陣列,實現高頻與C-Band同覆蓋;走向更大規(guī)模通道,提供更大網絡容量、更優(yōu)用戶體驗,保障萬兆體驗連續(xù)覆蓋。
此外,通過超寬帶多天線和綠色空口構筑綠色低碳5.5G網絡,引入IntelligentRAN新架構實現網絡智優(yōu)、運維智簡、業(yè)務智營,助力5.5G多元化用戶體驗,也是5.5G建網的關鍵產品方向。
甘斌最后表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惟創(chuàng)新者行穩(wěn)致遠。接下來,華為愿與中國移動、產業(yè)伙伴一起,圍繞關鍵網絡特征及部署策略,并通過關鍵產品持續(xù)創(chuàng)新,有序構建5.5G產業(yè),做好商用準備,為社會數智化升級創(chuàng)造新價值?!?/p>
- 華為發(fā)布極簡全閃數據中心Pro+及明星產品,推動閃存普惠加速AI時代
- 華為數通王雷:AI從“精英專屬”走向“大眾普惠”,品智聯接加速智慧轉型
- 華為云張平安亮出“利劍”:?昇騰AI云服務可以打造世界一流大模型
- AI造富神話:張一鳴晉升首富,梁文鋒闖入前十
- CloudMatrix 384超節(jié)點+盤古大模型5.5,華為云用AI重塑云服務
- 鴻蒙生態(tài)大爆發(fā):鴻蒙5應用破3萬,鴻蒙6正式起航
- 華為趙東:5G-A全場景物聯,實現AI智賦萬物
- 華為徐直軍:電信運營商驅動增長的四條路徑
- 在浦江5G-A萬兆游輪上,Mobile AI時代具象化了
- “泊車代駕”新高度!?廣汽傳祺聯合華為全球首發(fā)機場出發(fā)層VPD技術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