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再次面臨用戶訴訟,大數據下隱私失控?

極客網4月13日消息,據相關媒體報道,在美國聯邦上訴法院的案件中,有官司指控Facebook侵犯了用戶的隱私權,其主要行為是在用戶推出社交媒體網站后,也會追蹤他們的網絡活動。

雖然Facebook的相關發(fā)言人表示該訴訟沒有法律依據,他們也將繼續(xù)為自己辯護。但在該法院的首席法官托馬斯表示“Facebook的用戶資料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披露個人的喜歡、不喜歡、興趣和習慣,而不給用戶提供有意義的機會來控制或阻止未經授權的探索他們的私人生活的動作?!?/p>

這已經不是Facebook第一次陷入隱私安全的旋渦了。

近日澳大利亞隱私監(jiān)管機構就曾對Facebook的數據泄露事件對其提起訴訟。這一指控針對的還是Facebook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與Cambridge Analytica分享用戶個人信息的事情,該事件發(fā)生時曾一度成為Facebook當年的丑聞,直接導致公司市值蒸發(fā)超過數十億美元。除了被美國FTC罰款超過50億之外,Facebook也將面對著來自澳大利亞相關機構的起訴。

自2018年“數據門”以來,Facebook表示已經對平臺進行了重大修改,以限制應用程序開發(fā)人員獲取信息。但這并沒有改變Facebook在隱私泄露上頻發(fā)不斷的事故發(fā)生。

2019年10月,伊利諾伊州居民對Facebook濫用面部識別數據的事情進行了集體上訴。原告稱Facebook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從數百萬用戶的照片中獲取面部識別進行標簽建議,與此同時美國最高法院拒絕了Facebook希望撤回面部識別集體訴訟的請求,為了盡早技術這一訴訟,Facebook不得不向所有受侵犯的用戶支付5.5億美元的和解金。

隱私事件的發(fā)生,讓Facebook不得不將旗下的各項業(yè)務進行更為密切的技術整合,確保用戶對話安全私密,并加入了其他隱私功能。

在過去的兩年中,或許是Facebook創(chuàng)辦以來最為艱難的日子,隱私規(guī)定的違反、開發(fā)權限濫用、用戶隱私泄露,一次次的將Facebook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并且截止到現在還沒有完全走出隱私危機,未來極有可能面臨來自全球其他地區(qū)相關機構的處罰。

大數據時代,用戶隱私的泄露在全球范圍內其實已經是極為普遍的現象。

谷歌就曾因在瑞典違反數據保護法而被罰款5568萬元,并且有媒體報道谷歌員工會收聽來自Google Home智能音箱以及語音助手應用程序里的音頻文件,即便谷歌表示“這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開發(fā)語音技術,改善用戶體驗?!?/p>

但對于用戶來說,個人隱私意味著秘密,始終包含著敏感的信息,被他人收聽仍然有被“監(jiān)視”的感覺。包括蘋果、亞馬遜其實也曾被報道過類似的隱私安全事件。

科技的快速發(fā)展讓用戶享受著便利性的同時也隨時面臨著隱私被暴露的可能性。在商業(yè)價值的驅動下,不少公司以用戶數據為籌碼抬高自身利益,大數據商業(yè)化與用戶隱私安全之戰(zhàn)愈發(fā)激烈。

除了法律法規(guī)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外,公司也應該慎重的對待用戶隱私,過度的商業(yè)化數據挖掘侵犯只會招致用戶的反感。但當所得超過所供時,即使面臨著風險,不少企業(yè)可能還是會繼續(xù)使用。

對于用戶來說,更重要的還是要加強自身的信息安全,看似我們離大數據很遠,但其實你的一言一行或許都是大數據的組成部分,都隨時面臨著被泄露的可能性。只有從自身做起,提高隱私保護意識,才可能會遠離被惡意使用隱私。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0-04-13
Facebook再次面臨用戶訴訟,大數據下隱私失控?
據相關媒體報道,在美國聯邦上訴法院的案件中,有官司指控Facebook侵犯了用戶的隱私權,其主要行為是在用戶推出社交媒體網站后,也會追蹤他們的網絡活動。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