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方便了!”“神奇!”廖實打開希沃白板,給老師們演示如何用里面的學科工具快速制作一個正方體,上色、展開、旋轉,看著大屏上變幻的立體幾何圖形,羅廟小學的老師們驚嘆不已。
在幾年前,這些鄉(xiāng)村老師還對信息技術基本一竅不通,現在,早已學會了用信息化手段上課。作為從武漢來的支教老師,廖實以一場又一場的培訓,改造著這所貧困縣學校的教學課堂。
困局
想好好上課,有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是必須的,羅廟小學連基礎的水電都無法保障,這讓廖實犯了難。夏天,教室40度高溫根本坐不住;陰雨天,光線不夠,學生睡倒一片;冬天來了,上課時天氣冷得孩子們縮著身子,小臉凍得通紅。教學條件就是這么艱苦,面對學生凍得通紅的小臉,廖實下定決心要改變這這種局面。
但是,學校想要申請教育局的經費,得先拿出亮眼的教學成績,可現實的條件決定了孩子們沒法專心聽課,課堂效果不好,成績自然出不來,自然也就無法申請大筆經費來改善這一現狀,這無形中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除了教學環(huán)境以外,廖實還發(fā)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老師們上課都照著課本念。每個老師講的都一模一樣,完全無法在教學中看到老師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這樣不對,“廖實想,”老師和老師都是不同的,抄書不小心都會抄錯,講課怎么可能一模一樣呢?”
調研以后才知道,羅廟小學的老師們?yōu)榱吮苊庵v錯,都盡可能不做教學設計,與其講錯不如直接照著書念,確實不行就多念幾遍。“如果廖老師愿意教我們,我們一定好好學”,老師們誠懇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觸動了廖實,他開始琢磨能改變的方法。
突破
首先,得先搞好學?;?讓孩子們靜下心來學習。為了申請經費,廖實跟校長反復溝通,打包票說,我負責出成績,你負責對接溝通,我們一起把事辦成。果然,接下來的幾個月,教育局來學校進行了密集的聽課調研。
每一輪聽課,廖實都盡全力準備,經過2個月的密集調研,教育局決定撥款進行全校改造。課室裝上了電燈和風扇。孩子們看著頭頂的風扇,開心得邊跳邊叫,那一刻廖實感到無比滿足,“前面的辛苦都值了”。
下一步,是改造老師。廖實想了個辦法,叫“一課三磨”,通過集體教研提升老師們的教學能力。
“一磨”,就是解讀教材,老師們開始講自己對教材的解讀,其他任何學科的老師都能聽、能提建議,從而促進學科融合取長補短。
“二磨”,做課堂設計,老師做完教材解讀之后,回去得吸收整理其他老師的想法建議,進行課堂設計。教材中涉及的知識點全部轉化為具體生動的故事和互動,盡最大可能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三磨”,在課堂實踐中,廖實持續(xù)組織觀課議課和評課說課,讓老師及時準確地得到教學反饋,并且將反饋融入到下一次的課堂設計當中。
通過“一課三磨”這個機制,老師可以在教研會上不斷獲得反饋,這就激勵老師想盡一切辦法優(yōu)化他的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
“以前提起教研老師們都是面露難色,現在老師們一聊到教研就是精神抖擻。”廖實談到老師們的變化,顯得有些自豪。羅廟小學的教學質量一天天進步著,要更上層樓,還差最后一步。
升級
鄉(xiāng)村學校有著普遍的問題:老師年紀偏大,信息化能力不高,上課還是傳統(tǒng)老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教學效率跟城里有很大差距。
羅廟小學很多老師年齡超過了五十歲,對信息技術基本一竅不通。剛開始的時候,還常發(fā)生老師找廖實修電腦,半天開不了機,最后發(fā)現是因為沒插電源的烏龍事件。那么,就從【開機】開始教,打開文檔、下載資源、制作課件,持續(xù)下去,事情就會發(fā)生轉機。
上機實操的時候,有一位58歲的老教師興奮地向廖實展示,他用食指,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戳著鍵盤,慢慢地打出了自己的名字。“沒想到我也能學會!”這是信息技術培訓時廖實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有了信息技術基礎,老師們的學習重心又會回到課堂教學上來,在一次磨課中,數學老師跟廖實反應,立體幾何太抽象,孩子們聽不懂,要講得明白,就要在黑板上畫很多個圖。
廖實打開希沃白板,用里邊的學科工具,給老師們演示如何制作一個正方體,上色、展開、旋轉,看著大屏上變換的立體幾何圖形,羅廟小學的老師們驚嘆不已,他們用“神奇”這個詞表達著激動。
看到老師們對希沃白板如此感興趣,廖實就結合教學進度,每周都開展希沃白板的使用培訓,帶老師學習一些新功能。開始,老師們還不習慣,用了幾次以后,發(fā)現孩子們非常喜歡,里面許多互動功能,讓孩子們玩著游戲聽著故事就把知識學會了,慢慢地,老師們學習希沃白板的使用就越來越認真,對課堂的設計也越來越多想法。
就這樣,經過一年的持續(xù)培訓,廖實在學校里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化培訓體系,全部老師都會把信息技術用在課堂教學里了。
挑戰(zhàn)
整整三年時間,羅廟小學的教學環(huán)境、教研能力、信息化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在廖實看來,這所農村貧困學校的教學總算是步入正軌了。
緊接著,疫情就來了。學校停課,孩子們在家隔離,這打亂了羅廟小學的教學節(jié)奏。比起城里孩子,父母大部分在外打工的農村孩子面臨的焦慮感要大得多。
懷著“必須做點什么”的心情,廖實想到了直播上課,至少能以此陪著孩子們。當時誰也沒有經驗,都是在嘗試,新的挑戰(zhàn)一個接著一個:直播平臺怎么選?直播課怎么講?
對比娛樂導向、辦公會議型的直播平臺以后,廖實決定優(yōu)先使用希沃云課堂開播,一是因為平時老師同學接觸得多,二是希沃原本的教學功能很豐富,直播也能同樣應用,盡可能還原課堂,保證教學質量。
與希沃的小伙伴多次溝通、調試、試講后,廖實首先在自己班講了一節(jié)正式的教學直播,第一堂課,有44名同學觀看了直播。課后調查問卷顯示,孩子們對這種上課方式都非常感興趣,家長們也很支持。
好方法就要盡快推廣出去。于是,廖實馬上聯系了孝感名師工作室的吳波校長,找到更多農村一線教師,很快組織起了以希沃平臺為工具的直播教學分享課堂。
在課程中,他詳細講解了希沃平臺的使用方法、直播授課的思路技巧,并基于希沃白板進行了詳細的直播演示,足足播了兩個小時。讓廖實記憶最深刻的是一個數字,分享開播的時候是70人,結束的時候還是70人。
老師們愿意放下手機,來學習新授課方法,給了廖實莫大的鼓舞:“這證明了我們的人民教師個個都是好樣的”,農村的老師們同樣是渴望信息技術的。
連接
一個人能走得快,一群人能走得遠,廖實開始發(fā)動身邊的老師,一起去給羅廟小學支教,讓更多老師參與到羅廟小學的建設中來。
不單是主科,音樂、體育、美術等等副科老師也不能少。一批批的支教老師帶來的資源是持續(xù)的,各種新書籍、課件、教學資源包,以及聯合教研、支教老師1幫1等制度改善,讓羅廟小學跟城里的學校接上了軌。
隨著羅廟小學的轉變,廖實也從當初青澀的支教老師,成長為組建支教隊伍的送教老師。在采訪最后,廖實分享了他對支教的感受:“我們要的支教,不只是要給他們送去一條魚,而是要和他們一起挖魚塘,和他們一起修水渠。守護著這個魚塘,呵護著這些小魚,給予他們時間和耐心。”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