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曲靖市富源縣,有這樣一位乞丐校長:他放棄公職回到家鄉(xiāng),靠撿垃圾、“乞討”建立了一所主要面向留守兒童的學校。在這所學校,貧困家庭的孩子來這里念書不要錢,普通學生入園學費標準也是全縣最低。他的名字叫王龍羽。
這位80后的鄉(xiāng)村教師,從立志走出大山,到回到大山建學校,成為“頭條好心人”,他經歷了什么呢?
2014年,師范大學畢業(yè)的王龍羽通過公招考試,成為了彝良縣樹林鄉(xiāng)蘆塘溝小學的一名公辦教師。該小學是一所特困學校,在這里,孩子們往往讀到四五年級就輟學回家了。
任教期間,王龍羽愈發(fā)感到教育對貧困孩子的重要性,也回想起自己上學時的艱難境況。想到如今家鄉(xiāng)的孩子仍然沒有學上,他暗暗地下了決定——辭掉現(xiàn)有的工作,回鄉(xiāng)建設學校。
因為家里情況困難,沒有能力辦慈善學校,王龍羽只能四處游說,通過“乞討”來籌集開辦學校的資金。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接手了家鄉(xiāng)一所對外轉讓的幼兒園,學校就這樣逐漸開始運作起來了:通過挨家挨戶的拜訪招收學生;帶著老師們一起養(yǎng)豬、種菜,用這些收入支撐學校日常開銷;拜訪各路企業(yè)和愛心機構,四處籌集物資......
就這樣,在王羽龍一磚一瓦,一沙一石的“乞討”中,“德勝幼兒園”建成了。這段興建學校的經歷也在村里廣為流傳,王羽龍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乞丐校長”。
在這所大山深處的慈善學校,留守家庭的孩子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對于這些常年見不到父母的孩子而言,這不僅僅是一所學校,更像是他們的第二個家。王羽龍也用行動照顧著這些孩子們,除了日常授課外,還打理孩子們的日常起居,為他們剪頭發(fā)、清理虱子,定期組織家訪......
學校建起來后,為了維持其正常運轉,王羽龍仍然在“乞討”。他的努力也吸引來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幫助,現(xiàn)在學校越辦越好,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當談到是什么支撐自己一路“乞討”時,王羽龍表示,“我想讓更多貧困家庭的孩子們有書可讀,擁有一個更好的起點”。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在今日頭條和頭條尋人發(fā)起的#謝謝你年輕人#活動里,王羽龍就被選為“頭條好心人”。通過“頭條好心人”項目,王羽龍及德勝幼兒園也獲得了更多“好心人”的關注,有好心網友寄去了黑板,有網友幫助學校解決了水塔的問題。
有人說:“教育是一棵樹動搖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王龍羽作為“好心人”,搖動著更多的“好心人”。
據(jù)了解,“頭條好心人”是今日頭條發(fā)現(xiàn)、尋找好心人的一項公益尋人項目,面向全國征集真實的好人好事,傳播與鼓勵正能量。去年3月,今日頭條聯(lián)合頭條尋人發(fā)起公益尋人項目“尋找好心人”。今年4月,在該項目基礎上“頭條好心人”項目啟動。截至目前,該系列公益項目共征集到6227個真實正能量故事,成功找到221位好心當事人。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